农业走向质量提升韩长赋称完全有条件实现这种转变
发布时间:2020-12-07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3月7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个字、5句话,非常鲜明具体、瞄准了短板。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在农村的具体体现。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中国全面开启粮食收储制度改革。针对第一财经记者关于粮食价格的提问,韩长赋表示,总的来讲,粮食收购和价格市场化的改革是个大方向,目的还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来引导生产、调节供求、调控进口。 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质量兴农和绿色兴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今年2月,农业部召开全国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工作会议,宣布正式启动“农业质量年”行动。 韩长赋称,抓质量不止是今年,今年有一个更好的起点。所以今年重要指导思想的转变是农业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之所以如此,他提到,目前,我国农业跟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甚至跟本世纪初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过去是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14亿人吃不完。过去为了解决温饱,千方百计提高产量,发生了开荒扩种、围湖造田,都是为了解决数量够不够的问题。这些年,经过不懈的努力,数量不是当前的主要问题了,农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重点是解决质量好不好的问题。现在,完全有条件实现这种发展导向的转变。 韩长赋称,在今后,农业发展将面临“三个转变”:一是加快推进农业政策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建立绿色发展导向的财政补助政策;二是发展方式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向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农业科技由追求增产转向更加注重优质、安全、高效、生态。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从三大主粮之一的玉米开始。从2015年下调临储收购价格开始,到2016年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紧随其后是稻谷,也经历了从早籼稻到全面下调三大品种的最低收购价的过程。2017年10月,官方发布通知称,2018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此举系国家2006年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以来的首次下调。 这意味着,粮食收储制度的全面改革已经开启。 韩长赋表示,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是一举多得,也是大势所趋。2016年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后,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激活了市场,带动了加工,释放了库存,也减少了进口。 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会议在肯定“玉米、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基础之上,明确提出“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并具体提出“探索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韩长赋称,改革要有很好的谋划,要兼顾政府、农民两头,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兼顾收购、加工两个方面,总体是求得一个平衡,保证改革平稳进行。 谈及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他认为,实话实说,会有一些影响,但是不会太大。原因在于,一是小麦和水稻是口粮,各方面还是很重视的;二是小麦和水稻大都是在基本农田里生产种植的,我国近些年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稻小麦基本上可以做到旱涝保收。而且,在目前的水平下,农民种植小麦和水稻,还是有帐可算的,所以调减幅度也不会很大。 至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韩长赋表示,价格下调会对农民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家在下调收购价格的同时,也对种粮农民采取直补的方式,适当的补助农民。为保护农民的积极性,现在籼稻和粳稻大概分别下调了1毛到2毛钱,这个下调带来的收入影响主要由政府和国家来承担。下一步将引导农民种植优质水稻、种植强筋和弱筋小麦,这是我国农业的弱项,同时在改革中加快完善补贴、保险等配套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